? ? ? 立式多級離心泵雖然流量不大,但是揚程可以比單級離心泵高,所以在二次供水、消防增壓供水、管道增壓等領域有廣泛應用,是保障生產生活的關鍵設備,但進口管道漏氣、進氣等問題常導致設備效率下降、部件損壞,掌握故障檢測技巧、原理解析及預防方法,是設備長效運行的核心。本文中,離心泵生產廠家中聯泵業將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為您提供實用立式多級離心泵進口漏氣檢測方法與進氣預防方法技術指導。
?
?
一、立式多級離心泵進口管道漏氣:2種高效檢測方法
進口管道漏氣易引發泵體“吸空”,導致流量驟降、氣蝕風險增加,以下兩種現場可落地的檢測手段,能快速定位漏氣點:
1.介質吸附定位法(機油法)
針對隱蔽性微小漏氣點(如管道微裂紋、填料函縫隙)的精準排查:
操作流程:用潔凈毛刷蘸取少量工業機油,在初步判定的疑似漏氣區域(如管道焊縫、閥門接口)均勻涂抹薄層機油(厚度控制在≤1mm,避免浪費且影響判斷);
判定標準:若某位置機油被快速“吸入”管道,或出現局部機油凹陷痕跡,即可確定該點為漏氣源——核心原理是管道內負壓會主動吸附機油,形成明顯的介質流動信號。
2.流體擾動觀察法(鴨毛/香煙法)
適用于明裝管道的初步漏氣篩查:
操作流程:在泵正常運行狀態下,取潔凈鴨絨毛(或點燃的細支香煙),緩慢靠近疑似漏氣部位(如法蘭連接面、吸水管接口);
判定標準:若鴨絨毛向管道方向吸附、或香煙煙氣被“拉入”管道(而非自然擴散),則可初步判斷該區域存在漏氣——因管道內負壓會形成局部氣流擾動,帶動輕質物體定向移動。
二、立式多級離心泵進氣預防:8項關鍵措施
進氣會導致泵體氣蝕、葉輪磨損、壽命縮短,需從安裝、運維全流程做好預防,以下措施覆蓋主流應用場景:
1.強化啟動前排氣與定期維護
每次啟動前必須加足引水,直至放氣口流出無氣泡液體,嚴禁“干啟動”(干啟動易導致密封件燒毀、葉輪損壞);
日常運維中,需每周打開泵蓋放氣螺塞,排出泵內積聚的空氣——尤其在低溫環境下,空氣易因溫度變化凝結在泵殼頂部,影響輸送效率。
2.合理規劃安裝高度,控制吸程范圍
立式多級離心泵(含自吸機型)安裝位置應盡量貼近液面,確保水位波動時仍能滿足“最低淹沒要求”,避免吸程過大;
嚴格遵循吸程限制:常規常溫清水(20℃)在標準大氣壓下,最大允許吸程為3-8.5m(具體需參照對應泵型的技術手冊)——吸程過高會導致泵內真空度過大,引發水汽化,形成進氣通道。
3.規范吸水管路鋪設,避免空氣滯留
吸水管路需遵循“順流傾斜”原則:進水橫管應向來水方向保持1°-3°的向下傾斜角(或水平安裝),嚴禁出現局部抬高段——若管道存在“凸起”,易形成空氣滯留的“氣袋”,導致排氣不徹底;
吸水管任何部位的標高不得高于泵體進水口,確保液體流動時能自然帶出管內空氣,避免殘留。
4.優化法蘭連接密封,杜絕接口漏氣
法蘭安裝前需徹底清理密封面:去除油污、銹跡及雜質,確保密封面平整度誤差≤0.1mm,避免因雜質導致密封失效;
選用適配墊片:輸送油性介質推薦3-5mm厚丁腈橡膠墊片,輸送腐蝕性介質選用氟橡膠墊片,且墊片尺寸需與法蘭密封面完全匹配;
螺栓緊固遵循“對角分次法”:分3-4次均勻擰緊螺栓,避免局部受力不均導致墊片變形,參考力矩:DN100法蘭螺栓緊固力矩為35-40N?m。
5.保障底閥淹沒深度,規避旋渦進氣
底閥淹沒深度需符合標準:從底閥平面算起,淹沒高度應為底閥外徑的1.5-2倍,且最低不小于0.5m(如DN80底閥需淹沒120-160mm);
若液面易波動,可在水面放置3-5塊200mm×200mm的防腐木板(如PVC材質),破壞旋渦形成——旋渦會將空氣卷入吸水管,引發氣蝕并損壞葉輪、泵殼。
6.改進放氣結構,提升排氣便捷性
立式多級離心泵泵體通常配備放氣螺塞,建議替換為同規格黃銅水龍頭(可避免與不銹鋼泵體產生電化學腐蝕);
排氣時直接打開水龍頭,可直觀觀察排氣狀態(直至流出連續無氣泡液體即可關閉),操作比傳統螺塞更便捷。
7.強化填料函密封,杜絕軸端漏氣
填料函是軸端密封的關鍵部件:若填料過松,需順時針均勻擰緊壓蓋螺栓(每次擰動角度≤15°,防止過緊導致軸套磨損、發熱);
定期檢查填料狀態:若填料出現老化、開裂或磨損量超過3mm,需及時更換(推薦選用柔性石墨填料,適配溫度范圍-200℃-600℃,耐用性更強);
疏通水封管路:若填料函處出現發熱現象,需檢查水封管是否堵塞——水封失效會導致密封面干摩擦,進而引發漏氣。
8.控制真空度,適配介質特性
泵內真空度過大易導致水汽化,需根據輸送介質調整:如輸送80℃熱水時,最大吸程需降至4-5m(常溫清水吸程為8.5m);
若輸送易揮發介質(如酒精溶液、低沸點溶劑),需在吸水管路增設“真空破壞閥”,避免真空度過高引發安全隱患。
立式多級離心泵的高效運行,需以“問題提前檢測、原理清晰認知、預防措施落地”為核心。通過掌握漏氣檢測技巧、理解工作原理、落實進氣預防措施,可有效降低設備故障發生率,延長使用壽命(常規工況下可提升至8000-10000小時),保障流體輸送的穩定與安全。若您遇到特殊工況(如高粘度介質、高溫液體輸送),可結合設備技術參數進一步優化方案。